手机版

写给“准研究生们”的4条学习生活法则

01“不后悔”法则:

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要勇敢地走下去

据教育部数据显示,按硕士三年学制,2020年硕士毕业率仅为80.24%,去除往届延期毕业人数,应届的毕业率会更低。

“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”的日子已成为历史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仅2019年,全国有30多所院校发布退学处理决定,涉及的硕博研究生超过1300人,主要有三个原因:

一是由于没有按时完成学业而被退学,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被退学;

二是由于出国、工作原因,没有按时入学报到而被取消入学资格;

三是由于承受不了压力而主动提出退学,这种原因的比例正在逐年加大。

要知道,2019年考研人数达到285万人,录取通过的人数只有不到70万,录取率不足25%。

而与之相应,2019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,最高的天津为79.43%,偏低的四川也达到了30.89%。

也就是说,考研可比高考要惨烈的多!

但是,许多研究生就因为忍受不了压力而选择放弃。

我想说的是,既然你已经定下决心选择这条路,既然已经花费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苦读,既然已经PK掉了75%的竞争者,就不要后悔,要坚定地走下去。

也许会有很多人会说:

兄弟,别站着说话不腰疼。你体会不到读研期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,近几年自杀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就是例证。我们不去自杀,就已经谢天谢地了,还是早点退学吧。”

其实,不顺心、有压力的事到处都会有。就算你退学去找工作,也会面对单位领导给穿小鞋、同事背后捅刀子、下属集体排挤,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

读研期间,对于师生之间、同门之间的所谓“斗争”都无法忍受,那么,面对社会的利益纷争,你就只能选择“辞职”。

但要知道,换一个环境还是这种情况,你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辞职吗?

总之,既来之,则安之

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,也是读研的一种收获。

面对枯燥的科研生活,有时可以自我阿Q一下。

正如我的一个师兄总喜欢说:“我必须和我的科研谈恋爱。”

其实,他这就是在科研中寻找乐趣,从而保持了对科研的新鲜感。

选择了读研,就要学会向前看,而不是把时间都用到后悔上。

当然,如果你实在承受不住或是有更好的出路而选择退出,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决定权在自己手中。


02“清单”法则:

有了明确的规划,你的学习更高效

早晨闹钟响了,该起来跑步了,可今天实在不想起,再睡会儿吧;

计划上午把找到的4份文献看完,可无意间瞄了一眼腾讯视频,竟被热播剧情吸引了,结果学习计划早就被女主角的眼泪给冲跑了;

下午计划写论文,得知淘宝商家又在搞促销,新式跑鞋居然打5折,还有优惠券,买吧!结果越买越起劲,什么都抛在脑后;

到了晚上,实在不忍心再浪费大好学习时光,准备把白天浪费的时间补回来。可隔壁师兄打电话说掼蛋“三缺一”,救场如救火,赶紧去吧,一直玩到十二点才回去睡觉;

第二天早上,闹钟又响了……

这就是很多研究生一天的生活轨迹。

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数不清的随意性,更要命的是:没有人会替你管理你的随意性。

谁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?只有你自己!

为了改变懒散的状态,在一天的工作开始之前,比如在你起床之后,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出这一天的任务清单,并把工作按照重要程度排好顺序。

请记住,人在早晨时的思维往往是最清醒的,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——非常适合做工作分配与任务安排。

给自己制定学习生活计划,要求严格落实,看似委屈了自己,放弃了很多乐趣,实际上,这正是改变不理想现状、过自己想要的日子的开始!


03“番茄钟”法则

将目标化整为零,逐个实现

制定任务清单,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落实清单内容。

而对于高效的落实工作方法,可谓“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”。

“番茄工作法”与任务清单,可以说是科研工作利器的完美搭配。

番茄工作法的内容很简单: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,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,如此视作一个“番茄”。到了“番茄钟”时间,工作即使没有完成,也要定时休息,然后再进入下一个“番茄”时间。4个“番茄”后,可以休息15~30分钟。

每天早上提前20分钟到实验室,将已经准备好的任务清单划分成若干个“番茄钟”,规定好每个“番茄钟”内要完成的小目标,然后集中注意力学习。

坚持每天学习时间至少收获10个“番茄”,以此敦促自己完成日常科研工作。

当然,“番茄工作法”不能一概而论,不同的身份和工作内容,可以设定不同的番茄钟时长。

如果是撰写论文,使用25分钟的番茄钟,思路会被切得稀碎,而统计数据等高强度整理类工作,使用25分钟的番茄钟,时间又太长,高度紧张的工作根本没有办法集中25分钟的专注力。

对大部分上课、科研的学生们来说,最好方法是设定“15% 90”的番茄钟时间。

对于高强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,设定15分钟为一个番茄钟。

对于日常课程和工作,设定45分钟为一个番茄钟,这也是中国学生上课的时间。

对于撰写论文,设定90分钟为一个番茄钟,因为人的精力每专注90分钟后,就会迎来20分钟的倦怠期,所以,要注意精神和倦意的互相切换。


04“奖赏”法则:

为付出的努力进行适当的奖赏

有些研究生认为休息就是浪费生命,只有拼了命的学习、实验才是珍惜时间的表现。

殊不知,弓弦如果绷得太紧的话,是容易断的。

我有一个博士同学,农村出身的他搞起科研来十分拼命,在他的实验室里,到处是方便面和速食品的袋子。

他说自己住实验室里,要么吃快餐,要么吃方便面。每天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,总说自己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。

博三时噩耗传来,他得了直肠癌,不得不休学治疗。

我去看望他,却不知如何开口。

他长叹一声:“看来是老天让我休息。”

我顺着他的话说:“是啊,你平时太拼了,病倒了是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。”

他又无奈地摇摇头:“这些年来,我的研究成果是出了不少,可发现自己并不高兴。现在总是回想起本科的日子,那才是真正的快乐!”

《礼记·杂记下》中说:“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

注意读研期间的调节与休息,不但对自己健康有益,对科研也是大有好处。

如果才能实现学习与休息的高效切换?

最好的方法,就是对自己付出的努力进行适当的奖赏。

每当你完成了一件“了不起”的工作之后,比如:发了一篇小Paper、编写了几大段重要程序、完成了老板布置的科研任务等等,可以允许自己休息一下。

可以去欣赏一部一直想看但没时间看的电影,或者拿出1个小时去约会。

但前提是你真的完成了重要的工作,像看了十几页的文献,而帮老板取快递这种小事,才是放弃休息吧!

同时,在休息的时候就要全身心地放松,不要考虑任何工作。

比如:周末和假期再把科研的事带入进来,会影响你休息的效果。

因为,打乱自己休息的节奏是非常“危险”的,负面情绪经常能够延续很长时间。

读研原本不苦,苦的是想法过多。

心灵原本不累,累的是攫取太甚。

其实,读研只是人生的一条路,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。

即使华丽的跌倒,也胜过无谓的徘徊。

经验是他人的,可以借鉴,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!

欢迎你们,准研究生们!